建安三十八年,四月初五。
山中竹林环绕,石阶蜿蜒而上,举目望去,可以看到烟雨朦胧之间一处寺庙。隐约可看到寺庙牌匾提书不忘庙三个大字。
此处是不忘神尼清修的庵庙,位于京城之外两百里地一处高山之上。神尼行善无数,医术高超,批命极准。是以京中的达官贵人经常会来此拜见寻求一卦。
不过寻不寻的到人就是另一说了。
夏嬷嬷带着两名护卫,在庵庙门口等候良久,直等的心里发了急,那门才缓缓开了。她本想就着机会一睹不忘庙中不忘神尼的模样,没曾想连门都没进去。心忖这架子还真是不小。
夏嬷嬷在老太太身边儿伺候多年,府里上上下下乃至主子都对她几分客气,还没曾被这般冷待过,是以没见着人,就对这多年未归的三姑娘多了一分埋怨。
眼下那门开,见着春嬷嬷和丫鬟嘉儿。嘴上倒也客气,“这今日还要赶路,三姑娘可是不舍得神尼了?才耽搁这么些个时辰。”
春嬷嬷还没言语,嘉儿就笑眯眯的上前给夏嬷嬷行了个礼。嘉儿长的可人,笑起来月牙眼儿,声音也是清脆,“劳夏嬷嬷久等了。”说着眼神往里瞧了瞧,“姑娘这刚好出来了。”
只见三姑娘北央幕篱从头盖到脚,根本看不清模样身段儿。个子倒是比上回归家高了不少,十五岁比家中的大姑娘都还高些。
没再多话,一行人下了山。
山脚停着两辆马车,北央自与嘉儿一乘。待马车上路,行了一阵子,北央才卸了幕篱,撩开车帘看了看已经越来越远的那处高山。心中怅然,面上不显。又靠回马车内闭目养神。
行得两天,终于在四月初七这日下午时分到了京城。又行了半个时辰,才到了安国公府的后门。北央跟着夏嬷嬷一进去,就听到她娘亲孙氏的声音。
“昭昭,你总算回来了。”孙氏眼中含泪,上前掀开幕篱,微微有些吃惊,又默默放下。北央轻轻唤了声娘亲,又听孙氏道:“一路舟车劳顿,我先带北央回去院中清理梳洗一番,再去老太太院中拜见。”
“这是自然,老奴这就去和老太太说。老太太知道三姑娘归家来了,怕是高兴的不得了。”夏嬷嬷朝着孙氏福了福便朝着老太太院中去了。
孙氏拉着北央的手微微收紧,她心中激动,脚步都有些急。回得世安苑内,只让了春嬷嬷进屋伺候,这才亲手掀开了北央的幕篱。
下个月便是及笄之礼,一旦及笄,就要面临说亲。孙氏心中酸涩,自己的女儿十年来只见过几次,好不容易人回来了,又很快就要嫁人。想到前几日老太太的话,心中更是难过。
那双手仍旧细腻,却难免还是被岁月侵蚀,多了褶皱。孙氏摸了摸北央的脸,轻声道:“多好看的人儿啊,昭昭,你可怨娘亲无能?”
那语气听的北央鼻头也有些发酸,“娘亲莫说这些,我好不容易回来,你不高兴哭什么。”
“是了是了,你今日刚回,我可哭什么。”孙氏擦了擦眼角的泪,笑道:“上回回来都是三年前你大伯去世那会儿了。一晃日子过的这么快了...快让娘亲看看你。”
北央自乖乖的转了一圈。
见自己女儿康健,面色也红润,孙氏心里稍稍安慰了。看见昭昭那么个模样,心里也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,“你爹也是,都说了你今日归家,怎的还这般迟了。”
“娘你糊涂了,爹爹大小好歹是个官儿,这还没到回来的时辰。先去拜见老太太吧,估摸着和大娘她们都等着呢。”
收拾停当,北央习惯性的拿了面纱,想起这是家中,又放了下去。只换了件儿半旧的海棠刺绣的交领衣裙。孙氏瞧见,想去拿了之前估摸着北央身量做的新衣裳,却被北央制止。
孙氏了然,也不多说,带着北央去了老太太的涵仪苑。
一到门口夏嬷嬷已在门口等着了,掀了帘子进了老太太的住的屋子。北央低头跟在孙氏后头,乖乖顺顺行了礼,听得老太太的声音才抬头看了看这一屋子的人。
站在右边穿个团花酱色衣裙的圆脸妇人是大娘何氏,北央喊了声大娘。在何氏身边的则是北月北蓉两位姐姐。北央一一唤了,又退至孙氏一旁站着。
在北央抬头的时候,不光是几位主子打量着北央,那群下人又何尝不是。
都说北姓出美人,还真没一个落下的。大姑娘北月就已经是花容月貌了,二姑娘北蓉也是娇俏可人。没成想这三姑娘三年前还瞧不出来什么,一下子抽了条竟长成了这么个模样。一下子就把大姑娘二姑娘给比了下去。
让人只能有了仰慕的份儿。
老太太年岁这般大,看清楚北央面容之时心中也是跳了跳。不为了那模样多么美了,只因了那样子实在太像她那早逝的小女儿。心里想起了些往事,一时沉默。